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驾护航”。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省科技系统正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江苏标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品牌,更大力度激活创新动力源。
3月15日一早,刚从全国两会归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就赶到苏州,马不停蹄投入新的工作。
“再次当面向总书记汇报,心情十分激动。”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刘庆第二个发言。他携带的记录本上,整整记了8页纸。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考察江苏产研院时指出,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8年多来我常常会想起总书记考察时的情景,特别是他强调,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刘庆说,他发言时围绕落实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重要指示,介绍了研究院近年来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做法。
作为我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省产研院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进行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中财办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年度任务清单。
为实现“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江苏产研院采取“团队控股”运营公司模式,建设专业研发平台,赋予人才团队技术路线决定权,技术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释放了研发团队巨大的创新活力。如与南京大学高翔教授团队共建公司化运营的比较医学研究所,团队控股65%,专注于小鼠模式研发,2022年4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市值接近110亿元。
数据显示,自总书记视察至今,江苏产研院专业研究所从17家增长至72家,研发人员超过1.2万人,转移转化技术7000余项,延伸孵化了1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企业更是超过2万家。
充分发挥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作用,加快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我回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系统地梳理江苏以及长三角地区战略性产业链上那些受制于人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力量攻关,努力实现自立自强。”刘庆说。目前,江苏产研院与265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以企业愿意出资为标准征集提炼产业技术真需求,形成榜单,全球组织“揭榜挂帅”。这200多家联创中心,是江苏产研院梳理“卡脖子”问题的主要抓手。目前,产研院已对接达成企业技术合作400余项,合同额累计超过12亿元。
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实施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我们还将高标准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刘庆介绍,目前已在全球范围遴选了255位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组织实施了5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已有10个项目达成研发目标并实现融资,其中5个项目估值超过10亿元,同时,在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公司。
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一流专业研究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供给。目前,江苏产研院已布局建设72家专业研究所和重点领域集成创新平台,未来将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载体。
瞄准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去年以来,我省出台了《江苏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修订了《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加大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力度。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持续探索重大科技攻关组织方式,根据不同任务类型,针对不同创新主体,推出“任务定榜”“前沿引榜”“企业出榜”“需求张榜”4种“揭榜挂帅”攻关模式;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组织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赋权改革试点,总结归纳出“低收费长赋权”“打包赋权”“先试用后转让”“多赋权促转化”“混合赋权”等一批赋权改革典型举措,极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去年,我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
如何闯难关、破藩篱,进一步深化改革攻坚?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科技系统将全力推进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攻关组织机制,进一步优化榜单形成机制、完善揭榜激励机制、深化上下协同机制,实行“里程碑”考核制度,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推动科技“放管服”改革,在省级人才类和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探索实行经费“包干制”,实施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探索开展科研项目验收结题财务管理试点,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推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和院企联合创新行动,推动建设5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实施10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持续打造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优化科技奖励种类结构、重大成果评价标准,完善提名评审组织机制,健全细分领域小同行评审与成果绩效、贡献综合评审相结合的评审制度。
深化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深入推动南京市等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来源:新华日报
文章看多了有点累?微信扫码看点不一样的东西
或微信搜索市体改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