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当务之急还是在国内。就经济而言,若刨除服务业、咨询、金融服务等方面,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过美国。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经济规模也早就超过美国。因此,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就是稳定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工作,这点和当年日本的经济情况是不一样的。
从金融角度来看,中国金融领域与美国、世界是有防火墙,相互隔离的,这就更加说明了,我们要稳定经济、稳定金融的重点在国内,不能把我们的困难过多地推给或者放在国际经济形势不好这个因素上。
解决中国经济金融当下问题,要分轻重缓急,着急的病一定要治标,刻不容缓,缓病则要治本。那么,什么是“急症”?什么是“缓症”?
急症是说,中国由于房地产销售放缓,导致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即地方政府加紧对开发商进行资金管控,开发商的预售资金只能用来完成本地项目,不允许还债。同时基于开发商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各大商业银行也相应收紧了开发商的授信融资,再加上开发商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舆论压力下,把业务重点放在“保交楼”,而不是“还债”上,由此导致开发商债务问题传递到了整个金融领域。这样影响有多大呢?我算了一笔账,房地产行业接近10万亿潜在的债务违约将带来80多万亿股市资金的紧张,以及80万亿以上债券市场的恐慌。所以,“急症”一定要重视,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妥善解决。
怎么四两拨千斤?建议重点开发商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总部合作,银行必须优先满足事先承诺的信用贷款,同时开发商不要按照传统做法一个一个项目去谈,而是和银行总部直接对接,获取授信贷款。根据我的计算,只要几百亿授信贷款,就能解决10万亿潜在的金融债务违约。
“缓症”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地方债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若地方债不解决,地方政府的日常运营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中国经济没有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经济将失去活力。怎么解决?方法很简单,必须由中央政府发行国债,建立资产重组公司,然后选几个案例和地方政府重组。
二是民营经济投资积极性必须要保护。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这个非常好。我和同行们也一直在呼吁,一定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国有经济有国资委支持其发展,而民营经济领域仅有工商联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因为工商联和国资委性质不同,工商联属于统战系统不是政府系列。所以民营经济发展局的成立,希望由发改委的至少副主任兼任局长,这样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地位才会相对平衡一点。金融层面,则需要由央行牵头设立民营经济贷款委员会,以此增加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是必须要找到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以往基建、房地产是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我坚定地相信,这一轮经济调整恢复之后,房地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产业。毕竟我国仍然有约35%的人口住在农村,65%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很多也没有自己的房子,如保洁阿姨、快递小哥,他们对房子的需求仍然很大,所以,房地产还是一个重要产业,只不过它不再是第一大产业。基建也仍然重要,只不过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在下降,因为中国传统基建规模已经非常大,水平非常高了。
除此之外,还需要找到新增长点。我坚定地认为是能源转型,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对原油的进口依赖。我们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工程院系反复研究,我们认为,马上成熟、可行的就是绿色甲醇,即,把光伏和风能结合起来,用波动的光和风、电解水,不调峰,直接电解水,产生氢气,再和煤化工、炼钢、火力发电的二氧化碳结合,产生甲醇。未来3-5年,若能形成3-5万亿及以上的投资规模,将能带来每年1-2万亿的产值,这是不得了的一个增长点。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来源:人大重阳
文章看多了有点累?微信扫码看点不一样的东西
或微信搜索市体改研究会